药物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药物引起的癌症被称之为药源性癌症。有研究指出,药源性癌症的发病率占整个癌症发病率的万分之一。
近年随着全球药物滥用现象的日趋严重和化学药品的日趋增多,药源性癌症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因此,对药源性癌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所组织21个国家的34名专家对有可能致癌的368个药物的鉴定,确认下列8种药物有致癌作用,它们是氯霉素、非那西汀、环磷酰胺、萘氮芥、已烯雌酚、米尔西兰、苯妥英和氧甲酮。
美国药物技术评价局提出的10种对人可能有致癌作用的药物是氯霉素、苯妥英、苯丙胺、黄体酮、焦油软膏、右旋糖酐铁、苯巴比妥、利血平、保泰松和安妥明。
其中非那西汀等解热镇痛药制剂(包括去痛片、APC等)如应用数年乃至30年,可引起肾盂癌和膀胱癌。抗癌药物环磷酰胺可诱发膀胱癌、淋巴癌和急性白血病。
另外,抗癌药物硫唑嘌呤可诱发淋巴癌、白血病、宫颈癌、唇鳞状上皮癌;白消安可诱发支气管癌和外阴癌;长期应用氨甲蝶呤治疗牛皮癣时可诱发肾癌和膀胱癌。近年来国内报道的牛皮癣治疗药物乙双吗啉诱发白血病导致死亡的病例已不下百例,有关专家已呼吁淘汰该药。
孕妇患癫痫后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其新生儿可患神经纤维母细胞瘤。长期大剂量使用苯巴比妥类崔眠药可致脑瘤。
已烯雌酚妇女妊娠头三个月或长时间应用,其生下的女孩以后可能发生生殖道腺癌,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用此药患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男子每日服用此药0.5毫克,连用数年,可发生肾上腺癌。
氯霉素包括片剂、针剂、眼药水,长期应用均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其导致血癌的潜伏期可达7年。
长期服用利血平的妇女,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易致乳腺癌,其发病率是对照组妇女的3倍多。
长期大量应用睾丸素类药物如甲基睾丸酮、去氢甲基睾丸酮、庚酸睾丸酮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时,易引起肝细胞癌。
苯丙胺主要导致淋巴癌、黄体酮主要导致宫颈癌、焦油软膏主发导致皮肤癌、右旋糖苷铁主要导致软组织肉瘤、保泰松主要引起白血病、安妥明主要引起胃肠及呼吸系统癌症。
另外,有致癌可能的西药尚有氯仿、土霉素、砷化物和外用药紫药水等。
一般认为,中药较为安全。但迄今为止,中外学者研究证实,中药千里光、滑石、五倍子、八角茴香、桂皮、槟榔、苏铁中均含有致癌物质,甘遂、巴豆、苏木、瑞香、三棱等中药也有不同程度的辅助致癌活性。
德国汉堡毒物学家威斯滕多夫(zui)近在电视节目中警告人们不要经常服用植物性泻药。他认为含有蒽酮类成分的植物性泻药(如大黄、芦荟等)致泻原理是使大肠产生一定的毒素,引起腹泻,而这些毒素经动物实验证明可使动物的肠癌发生率提高。
因此,对于上述药物要尽量不用或少用,必须使用时要尽量缩短疗程、降低剂量。但应指出,对于上述多数药物目前临床还需要使用,在必须使用时不可因有可能致癌而该用不用,以致延误治疗。因为其致癌多是在长期大剂量时才引起,偶尔用一次二次引起癌症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