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生长在脑袋里面的不定时炸弹/40到50岁之间 脑动脉瘤(zui)易“爆”
动脉瘤,乍听起来似乎是很遥远的疾病。实际上,很多人的大脑中都埋藏着这种不定时的“炸弹”。
据不久前结束的第十三届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上公布的数据:在中国,35-75岁人群中未破裂动脉发病率约为7%,其中约0.5-7%是大或巨大动脉瘤,而且动脉瘤体积和破裂风险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认识脑动脉瘤——并非肿瘤,但危害极大
脑动脉瘤并非平常所说的“肿瘤”。而是由于脑动脉壁先天性缺陷和血管腔内压力增高,造成动脉壁如气球样膨起,形似瘤状,故称动脉瘤。打个比方,脑动脉瘤就像自行车车胎磨薄之后的局部鼓包,鼓包处管壁比其他地方都薄,非常容易破裂,没爆胎的时候,会凸出来挤压其他组织,爆胎的时候,就造成了颅内大出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脑溢血。
脑动脉瘤可从两方面对患者造成危害:一是破裂出血,可直接造成患者脑溢血死亡;二是占位效应,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压迫什么组织,就会引发相关的症状。
远离脑动脉瘤——高危人群需“定期扫雷”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习惯改变等,脑动脉瘤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若脑动脉瘤在未破裂之前被检查出来,则可根据需要将其手术夹闭或介入处理掉,可大大降低脑动脉瘤破裂所带来的风险,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手术安全性也较破裂脑动脉瘤要低得多。
为此,天坛·燕达脑科中心专家建议:“脑动脉瘤(zui)容易在40岁到50岁间出现破裂,因此,年过40岁,尤其是烟龄长,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疾病和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可在一般体检的基础上,加做脑部CTA(CT血管造影)或MRA(磁共振血管造影),看看脑部是否长了动脉瘤。”
确诊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则要控制情绪,少发脾气,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饮食,适当多吃豆制品水果蔬菜。此外,由于烟酒对动脉瘤有刺激作用,所以脑动脉瘤患者还应戒烟限酒。
面对脑动脉瘤——做疾病面前的幸运儿
48岁的王女士三个月前在参加电话工作会议时,突然觉得大脑短路,“电话里自己的声音飘远了。”徐女士懂些医学知识,她预感自己很可能是出现了脑部疾病。1小时后,她头痛难忍,双手发麻,迅速赶到医院就诊,结果医生发现她脑部有个动脉瘤已经破裂,出血量竟达150毫升!好在就诊及时,现在王女士已经返回到工作岗位,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69岁的徐奶奶因突发眼部疼痛伴随视力减退,曾数次前往多家医院眼科就诊,但均未见异常。随着时间推移,徐奶奶的症状越来越重,甚至眼皮都不能睁开。为了进一步查找病因,徐奶奶来到“天坛·燕达脑科中心”求助,经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终于发现了导致其眼部极度不适的“罪魁祸首”——左侧颈内动脉瘤。由于该动脉瘤正好压迫到动眼神经,所以才造成了以上的种种不适。(zui)后徐奶奶接受了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不但减轻了症状,更有效避免了动脉瘤破裂、造成更大的伤害。
但在实际临床中,很多脑动脉瘤患者就没有上面两个患者这么幸运了。天坛·燕达脑科中心专家陈启东表示,动脉瘤一旦形成,绝大多数会持续存在,而且越长越大。目前天坛·燕达脑科中心已全面开展——确诊动脉瘤的”金标准“:全脑血管造影术(DSA);以及国际ling先的微创治疗技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天坛·燕达脑科中心”简介
“天坛·燕达脑科中心” 于2014年11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与河北燕达医院共同联手打造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神经内、外科诊疗基地,由北京天坛医院派驻的主任级专家担任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并常驻专业医护团队。中心拥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及专业的诊疗设备,在全面引入天坛医院神经学领域前沿技术及科研成果的助力下,通过建立规范的诊疗规程及临床路径,使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和手术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未来,“天坛·燕达脑科中心”将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技术水平ling先的神经疾病诊疗目的地之一。
脑动脉瘤专业组(专家团队)
孙健
副主任医师
在三级甲等医院工作20余年,师从神经外科领域zhu名专家教授,能全面开展神经介入疾病的诊断治疗工作,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瘤、脑与脊髓的动静脉畸形等)的栓塞治疗、富血管性脑肿瘤开颅手术前的辅助栓塞,缺血性脑血管病(如急性脑梗死、颈内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的动脉溶栓治疗、狭窄动脉支架置入术、脑静脉窦血栓的治疗等取得明显疗效,完成各种类型手术总数上千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