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心脏内外科临床实践使得房颤的治疗的技术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各种各样的治疗技术层出不穷,然而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对于房颤的发生发展的机制近年来进展较为缓慢,多子波折返机制与局灶激动机制依然是我们设计手术方式与路径的重要理论依据。
Cox迷宫术经多次改良,目前公认的手术方式是迷宫Ⅲ型手术,2003 年以来,Cox 认为原有迷宫Ⅲ型手术路线可以简化,简化后的手术路线主要包括肺静脉环形隔离,左心房峡部线性隔离加冠状静脉窦冷冻,右心房峡部隔离,称为微型迷宫手术。
“2012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一文中指出:目前(导管消融)基本上稳定以下的消融顺序:
第1 步,环状电极引导下肺静脉隔离。
第2 步,左房顶部线性消融连接左右肺静脉。
第3 步,冠状窦、左房下部和左房其它部位的消融。
第4 步,二尖瓣峡部消融。
此外,部分患者需要消融左房以外的结构(如右房、上腔静脉)或行三尖瓣峡部阻断。
从消融路线来看,内外科针对房颤的治疗路线越来越走向一致,特别是针对性房颤患者,其中内外科一致认为:以肺静脉和/或肺静脉前庭作为消融靶区域并达到完全电隔离是房颤消融的基石。
从房颤的导管消融术式的发展来看,以多子波折返及局灶激动机制为理论依据的cox迷宫手术径线依然是大多数大型房颤诊疗中心的目标径线。但是以目前外科微创治疗方式与内科导管消融方式来看,两种方式都只能是无限接近而在目前的器械条件下无法达到的。
外科微创术式的短板在于:
1 、二尖瓣峡部形成一解剖障碍区,在房颤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并成为房颤发生的重要基质,但目前外科未能对二尖瓣峡部进行有效消融,可能会增加术后房颤复发。
2 、有研究报道单纯左房消融术后房扑的发生率约为10%,而典型房扑是围绕三尖瓣环及下腔静脉呈逆钟向或顺钟向的大折返,目前微创外科消融未能对三尖瓣峡部消融,可能会造成术后房扑发生率较高。
内科导管消融的短板在于:
1、在环肺静脉消融中难以形成确切的透壁连续手术径线,这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导管医生,而且手术过程一般需要3-6小时,暴露在x线的时间平均29分钟,对于患者及术者无疑是个不良的经历。
2、迷走神经节散布于心外膜,内科的自心内膜消融效果不确切;
3、左心耳封堵术因技术难度难以推广。
房颤的导管消融高复发率必将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近年来各大医院接受房颤消融手术的患者数量明显减少,二级医院心内科医生也不再将导管消融治疗作为shou选治疗手段向服药无效的房颤患者推荐,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接受手术的患者数量。
在目前对房颤的认知条件下,结合内外科各种治疗手段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只有内,外科联合治疗才是获得(zui)高性价比的治疗手段。
这种内外科联合治疗不同于“杂交手术”,并不是内外科同台手术,而是先选择一种手术方式,而后根据需要再进行2次手术,避免过度医疗。我们可以称之为“内外科序贯联合治疗模式”,选择shou次手术方式的标准明显将是以shou次手术成功率与5年成功率来决定的。
内科的优势在于,导管消融可以反复多次进行,不受外科手术的影响,在阵发性房颤的治疗中,1年以内的成功率与外科无明显差异,但5年后的成功率有所下降,因此,个人认为阵发性房颤也需要外科在前进行。
在性房颤,由于外科的shou次手术成功率比较高,我们完全可以推荐患者首专业行外科微创手术,当左房及双肺静脉隔离线确切完成,迷走神经节的确切消融,左心耳的切除全部完成后,理论上应当仅剩10-30%左右的患者需要内科导管补线治疗,但在此时,由于大部分隔离线已经完成,所需补线部分的手术复杂程度,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已经大大缩短,此时对于患者和术者的侵害已降到(zui)低。同时,大大提高了导管消融的成功率。(zui)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将不会导致因shou次手术失败而丧失转诊医生和患者对房颤手术治疗的信心,从而给后续的手术技术发展带来障碍。
在持久性房颤患者中,由于其发生发展机制已经不仅仅是多子波折返和碎裂电位机制,尚存在着心房重构与电重构的多种机制下的结果,左心房的解剖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此时无论推荐微创外科还是导管消融都不大可能获得满意疗效,因此,可以直接推荐外科体外循环下的迷宫Ⅲ型手术。如患者不愿接受体外循环下手术,也可推荐单纯左心耳封闭或切除术,以降低脑卒中或外周血管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房颤的研究远远没有达到满意的终点,我们现在对房颤的理解与50年前大致无差,个人认为针对房颤的机制研究才是重点,在短时间之内单一手段无法获得满意疗效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以内外科的联合治疗作为主推治疗方式,否则,无论房颤的内科导管治疗还是外科微创治疗都不会获得病人很好的治疗满意度,这种联合治疗模式只是个过渡模式,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房颤机制取得重大突破后会迎来崭新的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