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河北频道10月31日电 经历了非典和新冠肺炎两次疫情的考验后,国内大中城市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民建中央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现任燕达医院医疗院长卢长林认为,综合考量健康服务功能的内涵和未来人类长久应对疫情的取向,打造未来健康城市应提上日程,构建具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服务体系和应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慢病救治体系。
首先,未来健康城市应当具备多种功能的承载能力。应具有公共卫生防疫的综合基础和应急突发公共事件的强应急能力;加强市民的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培训,使市民知晓不管大病和小病或是公共卫生疫情一旦发生应该怎么去做;要加大市民的健康普查,目前的一些医院和社会的体检机构良莠不齐,造成的市民体检筛查成为忽悠百姓的事情,不能正确反映城市市民的实际健康状态,也为公共卫生决策者提供了虚假信息;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应下沉到社区,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应具备切实为市民服务的理念和服务手段,在健康教育和健康普查方面起到主力军的作用;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通道上应平行开展工作,不受或较少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的过多干扰,双通道并驾齐驱、互惠互动。
其次,未来健康城市需不断完善双通道系统(常规医疗和公共卫生)工程的构建,从区域,城市和城乡几个方面打造健康承载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谋划追求和努力。未来健康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由点到面,区域局部到整体不断构建的过程,是需要科学论证和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容许试错纠错,zui终达到立体双通道服务和多功能两翼齐飞的城市健康的科学体系。
此外,未来健康城市中的重要人文思考要增上,社会人群心态和心智的成熟与教育要跟上;拒绝以往疫情引发的社会深度恐慌和不计成本的乱作为,以及不科学地应对疫情的策略,今后人类与瘟疫(传染病)长期并存,就像战时状态,一定是持久战而不是歼灭战;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要统一,不能出尔反尔,随心所欲,要有为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在科学统领的前提下,还要有一种精神,这一点至关重要。
未来健康城市构建要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群居和密集型居住特点的传染病可操作性的防治策略,这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要科学符合疫情(传染病)的规律规划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和防疫城市规划,真正建成智慧、科学、抗疫型的全方位承载大健康内涵的友好城市。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河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