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河北频道11月1日电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北京应解套“全国看病中心”,并通过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带动周边地区提升医疗水平。民建中央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现任燕达医院医疗院长卢长林在长期调研实践的基础上认为,需从四个方面进行破题。
一、医疗资源细化,有序转移。从医疗行业特征看,心血管、脑血管、肿瘤、脑神经等医学专科攻关疑难杂症,需要各大医疗单位、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多中心合作,不宜作为北京外迁的主要对象。反之,覆盖面大的普通三级医院或基层单位,以老年病、康复、心理卫生为主的单元,应是外迁的医疗单位。非常关键的是,疏解医疗资源要与产业和人口外迁配套进行,而不是医院去了,周边服务人口不到位,经济也没发展起来,造成医院整体闲置或服务总量不足。
在前期政府“增量”建设的医疗机构中,也应以综合性医疗单位为主,不应片面追求名医名院,而是以具有一定危急重症抢救治能力,可以从事常规性诊断、治疗、预防为主的一般性医疗机构,辅以布局合理的基层医疗单位,诸如二级医院或社区卫生中心、诊所等。
二、建设分院为主,由内至外。建设大型医院的分院无疑是简便易行,先期政府投入为主,合理配套宿舍,医院挂牌为分院,委派成熟医护人员入驻执业,起步难度大大降低。这是可以形成双赢局面的做法,医院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其通过内部协调各种政策与人员派遣,无需额外行政干预,医疗水平有保障,人员的薪酬、编制、待遇均可复制。随着时间推移,分院周围配套日益成熟,也可逐步脱离本院独立建院,当然这有赖于先期规划完善的人才梯队建设。
三、破解体制牵制,高瞻远瞩。如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绘一张图,共下一盘棋”。优质的医疗资源配置更要全面考虑,其影响非常深远。各个医疗机构均应获得均等的机会参与其中,这有利于更多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也有助于良性的医疗水平竞争与提高。
体制改革对于“存量优化”也至关重要。对于北京周边原有医疗单位采取“全面托管”,或者更换管理隶属关系,均是优效的优化措施。这涉及多方的利益,尤其原单位职工的合理安置,政府必须全力破解各种牵制,才可能预期“开花结果”。
四、坚持以人为本,信息先行。在功能疏解、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立足“以人为本”,促进相关制度设计互联互通,以“同城化”实现人口和产业分散在更大区域。具体操作是:政府依靠行政力量,消除体制壁垒,完善交通状况,改善公共服务,从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使得人口、产业等经过市场选择,更愿前来工作与居住。总之,政府顶层的户籍、就业、就医、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设计均是关键因素。
同时,促进信息化体系的完善对于医疗资源转移也非常总要,实现信息共享,甚至未来发展全城医疗信息共享,是提升医疗质量、安全和满意度的重要取向。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河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