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改变】
药物可引起几种类型的肝硬化:①大结节性或坏死后肝硬化,通常是由药物性慢性活动性肝炎或亚急性肝坏死发展而来。②伴有脂肪变性的肝硬化,形态学上为小结节或大结节性。③胆汁性肝硬化。④淤血性肝硬化,由肝静脉或肝内小静脉闭塞(如6-巯基嘌呤)引起。
【临床表现】
1.服用损伤肝脏的药物史,特别是能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药物,如双醋酚汀,甲基多巴,醋氨酚,阿司匹林,胺碘酮,磺胺药等,个别药物呈隐匿性进展直至肝硬化,如氨甲喋呤。
2.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如门脉高压症及其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
3.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硬化。
4.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如各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阴性。除外心原性肝硬化等。
【预防】
药物性肝硬化,重点在于预防,预防早期的药物性损伤,如用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测定肝功能,对已经存在的肝病或肾病患者,更应监测用药期间的肝功能变化。对一度有药物性肝损害史者,应避免再度使用相同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对于药物性慢性活动肝炎或肝纤维化,应及早应用抗纤维化药物,如丹参、当归等。
另外,根据药物的致肝损伤机制,可选择针对性药物与治疗药物合同,以预防肝损伤的发生,如甲吡丙酮可抑制细胞色素P450活性,乙酰半胱氨酸可促进GSH合成,乙酰水杨酸可减低钙离子浓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