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息肉的病理组织学分类
胃息肉形态学上的分类方法较多,常用的是日本山田分类法,它将胃息肉分为4型:Ⅰ型(zui)为常见,息肉形态一般呈无蒂半球形,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大于90°,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或稍红,好发于胃窦、胃体及胃底;Ⅱ型息肉常呈半球形,无蒂,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近 90°,表面发红,中央可见凹陷,多见于胃体、胃窦及胃底交界处;Ⅲ型息肉好发于幽门窦部,表面不规则,呈菜花样、山脉状或棒状,无蒂,息肉与黏膜间角小于90°;Ⅳ型息肉有细蒂,蒂之长短不一,表面光滑,可有糜烂或近似颗粒状,异型性显著。Ⅳ型息肉的癌变率(zui)高,可高达25.7%。
病理组织学上把胃息肉主要分为3类:(1)炎性假性息肉,约占全部胃息肉的半数以上;(2)增生性息肉,有腺体组织增生,多数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 (3)腺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10%左右,并可再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性腺瘤3种,以绒毛状腺瘤的恶变率(zui)高。
基底腺息肉是新近由日本学者发现的胃良性小囊性息肉,病理学上为错构瘤的一种,在常规内镜检查患者中的检出率为0.1%~1.0%左右,目前在定期随诊过程中无恶变的报道。增生性息肉既往认为无恶变倾向,而(zui)近研究发现1.5%~3.0%的增生性息肉有恶变可能,有人认为这与其含有腺瘤成分有关。腺瘤性息肉作为癌前病变,其恶变率为6%~75%,直径超过2 cm被认为是判断腺瘤性息肉恶变潜在可能的关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