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tinea pedis)是发生于足跖部,趾间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有时可延及到足跟及足背,但仅发生于足背者称体癣,与中医所称的臭田螺,田螺疱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臭田螺疮(zui)缠绵,脚、丫瘙痒起白斑,搓破皮烂腥水臭……”;“田螺疱在足掌生,里湿外寒蒸郁成,豆粒黄泡闷胀硬,破津臭水肿烂痛”。中医认为本病系湿润热下注或因久居湿地染毒所致。
脚癣发病原因
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内可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有传染性。
脚癣发病机制
足癣发病率高也和足部解剖特点有关,包括足跖部汗腺丰富,出汗多,无皮脂腺,皮肤表面偏碱性,有利于真菌生长,而角质层较厚为真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此外,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内可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有传染性,使足部感染机会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