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上学就业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三地教育资源的融合发展正成为区域新亮点。通过合作办学、建立分校区、成立教育联盟等形式,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实现了加速流动
关于京津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有两组数字:2012年京津冀三地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北京是河北的两倍多;普通高校每百名学生拥有的老师数量,北京达10人,天津6.3人,秦皇岛只有4点多人。
北京明确,今后五环之内区域,高校、公立医院规模不扩、体量不加,新增部分转向远郊区县和周边卫星城。京津冀协同发展,让河北对优质教育资源有了更多期盼。
先看中小学资源。记者来到位于河北廊坊市固安县的北京八中固安分校。北京八中教师资源的输送和交流机制,让这所学校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捧。工作人员周女士告诉记者,去年8月开学以来,已经有200多位学生就读,其中50%是固安本地学生,40%是在固安置业的北京家庭的学生。
再看高等教育资源。在沧州黄骅大学城,北京交通大学滨海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渤海新区附属学校等都已建好,并已先后招生。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则正在加速建设滨海大学城,北京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等大学已明确将在这里建设新校区。北京交通大学滨海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学院招生规模达到1.5万人,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对口,周边企业不用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犯难,学生实习培训都方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渤海校区负责人田少军介绍说,学院目前已经和黄骅各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订单式输出人才。
天津与河北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今年上半年已经签署合作协议,今后将试点校长和教师异地挂职交流。与此同时,三地还正在构建“京津冀大学联盟”“京津冀职业教育联盟”以及“京津冀教师培养共同体”。
通过合作办学、建立分校区、成立教育联盟等形式,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实现了加速流动,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教育资源过于密集的现状。
医疗资源协同配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三地医疗资源联动发展带来新机遇,三地签署了卫生应急合作协议
京津冀三地医疗资源中,存在着“两胖一瘦”、区域不均的现象。从京津冀三地拥有的医疗机构数量看,北京有51所三级医院,约占华北地区三级医院总数的24%,2013年三地每百万人口拥有三级医院数分别为3.2家、2.9家、0.9家。和京津相比,河北的医疗资源(zui)为紧张。
不久前,家住河北廊坊燕郊的刘女士被当地的燕达医院确诊为“前交通动脉瘤”,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庆幸的是,她并未经历辗转北京医院的奔波就医之苦。燕达医院脑科中心及时与北京天坛医院相关科室沟通,并邀请对方专家为她成功实施了当地全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栓塞术。
廊坊居民能够在家门口接受北京专家诊疗,得益于该市近来加快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实践。目前,廊坊已被确定为京冀中医药一体化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并先后与京津及毗邻县(市、区)在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应急保障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
跨地区看病就医,但两地的医保体系各行其道,如何对接?“先行先试”的燕达医院采取两套体系同时容纳的做法:两地均将其设为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院,按照各自收费标准,出具各自收费票据,按照各自的报销目录和要求,根据就诊人群分别按照各自医保政策进行报销。
解放军301医院涿州培训保障基地的医学院教学楼已经完成主体施工,解放军301医院将无偿为基地提供20年的技术传帮带。而秦皇岛在引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有着更为长远的“谋划”——发展集医疗、养老、休闲于一体的“北戴河国际健康城”项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天津区域医疗机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北辰区副区长徐华告诉记者,为了缓解就医困难,两年前位于河西区的天津儿童医院决定在北辰区建设第二儿童医院。如今,已经开业的第二儿童医院新的门诊大厅交通便利、空间大,接诊能力是儿童医院的3倍,给天津市民就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不久前,京津冀三方签署的卫生应急合作协议涉及北京市9个区县、天津市7个区县和河北省8个地级市、25个县(市、区),涵盖京津冀接壤的全部地区,真正实现了三地卫生应急联动无缝衔接。
(经济日报采访组 雷汉发 武自然 杨学聪 祝惠春 周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