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徐动型亦称不随意运动型,约占脑瘫的15%,核黄疸为匿其病因。病变部位在大脑深部基底核锥体外系统,上肢损害多重于匿下肢。静止时常出现缓慢的、蠕动样、无规律的动作,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不自由、不协调活动。
对能够保持坐位,但是双侧上肢使用困难的紧张性手足徐动型患儿(多表现为头部、颈部、体干部呈非对称性姿势,肩部后缩向上方牵引,胸部、腰部呈过度伸展状态),我们在临床上多采取康复训练加外科手术(颈动脉外膜剥脱术)的治疗方案进行,从而让是患儿头部能够在中间位保持控制,提高颈部、体干的对称性活动能力,提高两上肢分离性、选择性的运动能力和两手的正常感觉。
康复训练方法如下:
当患儿在凳子上取坐位时,整个身体呈过伸展状态,上半身体干、双上肢、颈部都呈非对称性。训练者站在患儿的身后并用两手扶握住患儿骨盆两侧和腹部使之稳定,然后用上肢的上部对肩部的后侧向前方推压,为了防止患儿的头部出现过伸展姿势,训练者应用自己的胸部在患儿的头部后侧加以固定,让患儿的体干稍稍后倾斜。
随着患儿身体向后方倾斜,训练者此时也坐在凳子上,并且仍然保持患儿头部前倾,同时抑制患儿胸部、腰部的过伸展,并不断地对患儿上半身姿势进行矫正,使之成为对称性姿势。
如果患儿的一侧体干有明显的肌肉短缩,训练者应该用一只手将患儿短缩侧的上肢保持在内收位,用另一只手在患儿的骨盆处向下方压迫。然后训练堵再次固定患儿的两上肢,让患儿体干向两侧回旋,形成体轴性旋转,打破患儿全身性的伸展姿势。
训练者根据患儿的反应来诱导患儿向对侧进行体轴性的旋转,提高体轴的可动性。训练者接着再次扶握住患儿的骨盆进行固定,并对患儿体干的对称性进行调整,为了防止身体体干的短缩现象,让患儿将双上肢放在上举的位置上。
接着训练者仍然保持患儿骨盆的对称性姿势,然后从患儿的身后立起,患儿的身体体干也会随之前倾,并用两上肢支撑在凳子上,训练者从背侧给患儿向前方的压力,抑制患儿体干的过伸展。
训练者站在患儿的前方,用双手扶握住患儿的骨盆两侧,并用自己的腹部保持患儿的头部前屈,彻底地抑制患儿颈部、体干部的过伸展姿势,此时,患儿的身体重心能够向前方移动。通过这个训练,患儿可以逐步学习到用两脚、两手支持体重。
训练者在患儿的前方,让患儿学习用两脚呈立位负重,训练者仍然用腹部将患儿的头部保持在前屈位置上,彻底抑制颈部、体干的过伸展痉挛和两肩部的后缩。
在保持抑制效果的情况下,训练者可用一只手扶握住患儿的一侧上肢,让患儿将另一侧上肢放在训练者肩上,训练者的另一只手放在患儿的腹部向后方推压,使患儿通过膝关节屈曲向后坐下。
让患儿慢慢地坐下,通过训练可以抑制患儿的伸肌痉挛,同时也促进了患儿对称性坐位姿势的形成和坐位平衡能力的提高,此时,为了.巩固训练效果,可以在患儿前面放一张桌子,让患儿进行坐位下的双上肢活动训练,也可以在这种姿势下进行正常的语言训练。
当患儿从坐位站起时,由于患儿的膝关节和髋关节的抗重力伸展能力较差,并且腰椎部的伸肌痉挛可能加重,容易使患儿产生恐惧感。训练时,要让患儿反复学习坐下、起来的正常动作,训练者在训练初始可以从患儿前方给予适当的帮助。
当患儿立位接近正常的立位姿势时,训练者可以站在患儿前方,用一只手抓握住患儿的双手,另一只手顶在患儿的腹部,让患儿进行慢慢的步行训练。
手术治疗方法如下:
针对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来说,颈动脉外膜剥脱术(又叫颈总动脉四周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是治疗效果(zui)好的术式。
该手术是在基础+颈丛麻醉或局麻下,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内缘、甲状软骨外动脉搏动处做一个2~3cm的横切口,逐层切开,分离颈动脉鞘,找出颈总动脉,游离约2cm长,注重保护外侧的颈内静脉以及两者后方的迷走神经,用橡皮条牵引,环形剥离切除动脉四周网状外膜约2~3cm,逐层缝合。
接受过颈动脉外膜剥脱手术治疗的脑瘫患者中,术后的总有效率高达93.2%,大多数患者感觉肢体痉挛减轻、肢体痉挛及综合功能得到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综合功能,尤其是上肢,因其功能复杂的特殊性,治疗上存在许多难点无法解决,而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配合使用脑细胞营养药物就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从治疗效果来看,术后大多数患者肢体痉挛改善,表现为患肢紧张度减低、肌力增加、肢体转温,从不能持物到手指、关节能伸屈拿取物品,步态变稳重。综合功能也有较大改善,尤其是流涎与语言功能的改善率大大提高了,这些都是传统治疗方法无法收到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