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凶险房颤
33岁的河北农民李某(化名)七年前怀孕时出现房颤,2013年以后房颤发作开始频繁,劳累、着急、生气都会犯病,但吃药也能维持住。2016年还没出正月,这次的房颤来得有些猛烈,吃药、输液都没用,后来李某到河北大医院做射频消融,不料想手术没有成功,还查出伴有肺动脉高压和心衰。
“心里咚咚跳,跳的特别乱,喘不过来气,两腿没劲,什么都干不了,只能一直躺着,连上个厕所都费劲。”患者的不适症状很严重,想尽快进行手术,但肺动脉高压非常凶险,李某成了许多医院不敢要的“烫手山芋”。
后来,李某经人介绍找到了刘兴鹏主任,于是,哈特瑞姆接下了当时病情日益严重的患者,并安排住进了离河北邢台老家更近的燕达·哈特瑞姆心律失常诊疗中心,由谭琛主任全面接手管理。
在内科病房做外科手术,没有什么不可能!
究竟选择心内科的方法还是心外科的方法来终止房颤呢?
医疗通常很难判断对错,内科和外科都会从各自角度出发,选择自己擅长且熟悉的方法。但事实上,如果内外科医生能认真坐下来就一个病例深入讨论,真正站在患者角度获益的角度,往往得到的才是(zui)适宜的疗法。
这个模式被称为“多学科专家组协作诊疗模式”(MDT),在国外被普遍采用。
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自2015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在践行这个模式,每每遇到复杂、疑难的病例,大家都会认真讨论,试图找到更个性化、更佳的治疗方案。
于是,梅举主任带着助手,打着“飞的”来到了河北燕达医院,开始了进一步详细的会诊。
对于患者李某来说,已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内科消融手术,双房都大,三尖瓣返流量也大,还有肺动脉高压......讨论了很多方案,(zui)后大家给出的共同意见是,进行外科的微创消融手术。
美国“千里传音”,找到知名麻醉师
由于李某存在的棘手状况,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寻找一位熟悉掌握疑难心血管问题的麻醉师,通过美国德克萨斯心脏中心潘医生介绍,哈特瑞姆找到了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心血管麻醉专家组组长宋锴澄。
宋大夫之前在美国德克萨斯心脏中心专业学习心血管手术麻醉,之后一直在协和工作,现在是“安德森麻醉医生团队”医生集团的主要成员。
医生集团时下在中国很火,但由于“基因”和理念不同,不是每个医生集团都能良好合作,但当我们把病人情况介绍给宋大夫后,他的认真表现,让我们决定“非他莫属”。
宋大夫认真翻阅患者之前的病历及麻醉记录单,细致地向梅主任了解手术的各种细节,特别擅长危重症手术麻醉的他,还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有时临床经验比仪器更靠谱
李某住院后,两次B超都显示她双房大,三尖瓣返流量大,射血分数EF值为47•48,估测在窦性心律下,肺动脉压可能达到85mm/hg。
这个数值,足以让每个医生心惊胆战。稍微不慎,不仅房颤手术随时可能终止,还会赔上患者一条性命。
但梅主任经过认真的问诊和查体后,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患者没有出现下肢水肿,腹胀、消化不良等体征,肺动脉高压或许并不像仪器预测地那么严重。
果然,麻醉后患者经食道超声测出的肺动脉收缩压为40 mm/hg,只有原来估测值的一半。有了梅主任坚定的判断,手术进行地更为顺利。
心内科和ICU团队是坚实后盾
如果说这场战役中,“攻方”是以梅举主任为首的心外科医生团队,“策应”是以宋大夫为首的麻醉科医生团队的话,那么,坐镇大后方的就是以谭主任为首的内科和ICU医生团队。
从患者入院后,谭主任就一直想各种办法联系各个专家会诊,跟病人和家属交代不同手术类型及风险,考虑到病人的经济情况,需要尽量要为患者省钱,还要保证疗效。
手术成功后,这场仗打赢了一大半儿。燕达医院的ICU团队和谭主任科室内之前进修过ICU的胡雪红大夫接下了重任。
考虑到肺动脉高压的情况,胡雪红大夫干脆住进了ICU,几乎是眼睛不离机器,防范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结果让人非常欣慰:不到24小时,患者就拔掉了气管插管,不到48小时,就转进了普通病房,4天已经能正常活动,7天后病人出院。
现在,患者已经顺利出院,留下一面锦旗,记录着这场“心脏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