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医生集团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力量,已经从“野蛮生长”到了“大浪淘沙”的时代。
如何与合作医院建立互赖共赢的关系,如何从自己的固定认知模式中抽离,如何用初心构建价值观……这些都将是医生集团是否能被选择留下,并有望助力医改的关键因素。
医生集团派驻一名全职核心专家,全程全面管理科室一切事务,集团内其他专家携手补位,积极参与会诊、手术,患者得到了更优质、专业的诊疗,复杂疑难患者得到了多学科联合诊疗,而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参与医院活动等也样样没有落下。
刘兴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
一年前的今天,燕达•哈特瑞姆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心内二科)正式开诊。
记得开诊当天,我去跟大家见面,虽然医生和护士围满了一桌子,但大家绝大多数都互不认识…完完全全一个从零开始的科室。
坦率说,虽然我还记得当时自己的开场词如何的信心满满,但其实,内心深处仍感到很多不确定性…
弹指间,这个“非典型科室”已经一周岁了。回顾这一路走来的365天,充满了感慨~
想当初,一上午只有3个病人
一开始,(zui)大的困难是如何增加门诊和住院病人。
我在北京朝阳医院的门诊非常繁忙,而且来找我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心律失常(我的专业)患者。但在燕达医院,刚开诊时一个上午只有寥寥几个病人,且多数患的并不是心律失常。病房里情况更差,床位经常空了一多半…
对于我们这种已经习惯了三甲医院里加床再加床的医生来讲,这种反差有点大。
开科培训
还有个实际困难:燕郊距离北京虽然只有区区几十公里,但多数新农合患者的经济状况欠佳,无法承受心脏手术等治疗费用。这让我们根据人口基数、区位优势等做的一系列预期大打折扣。
怎么办?放弃还是坚持?要不要学别人降低点标准,适当把病情“夸大”一点儿,把不需要住院的病人收治入院……
我非常感谢,也非常庆幸,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的创始人团队在面对诸多困难时的高度一致:既然决定要做一件事,就要义无反顾地做好。坚持,不仅仅只是一纸协议,更多的是,心中有一个坚定的目标。
在(zui)困难的一年里,我们没有一个人想过放弃,哪怕是闪念;没有一个人提出过降低服务标准,采用杀鸡取卵方式,没有人提出来要以经济效益为先…大家都在努力想办法。
到现在,本院员工的亲朋好友得了心脏病都来找我们了,从里到外得到认可
到今天,我们在燕达已经整整耕耘一年,我真心为整个团队而感到骄傲。
这种骄傲,不是来自我现在燕达医院一上午已经能够看满15个门诊病人,也不是由于要求住院的病人太多,我们不得不把几个单人间病房改造成双人间,甚至也不是因为在这从0到1的一整年里,我们做了400多台心脏手术,而是:
、燕达医院员工的父母、亲戚、朋友得了心脏病不再去北京,而是直接找到燕达•哈特瑞姆心律失常诊疗中心。更多患者出院后,又继续介绍自己的亲朋好友来燕达。
谭主任查房
我一直有个观点,想知道一个医生的医术高不高,不必知道他的名声大小、行政职务高低、是否有过海外留学经历以及多少篇SCI论文,(zui)简单的识别办法就是问他/她的同事们,如果亲朋好友得了这种病,要找本院的哪个医生看。
第二、营造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
从每天早晨全科医生集体学习英语,到抢救病人时已经下班回到家的医生又匆匆赶回医院,再到每周规范的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这些在绝大多数民营医院难得一见的景象出现在了燕达医院。
或许正是出于此,在科室还不足周岁的时候,心内二科就被评为燕达医院的标杆科室;而我们集团首位走出体制,全职加盟燕达医院的专家—谭琛大夫还被燕达医院评为2016年度仅有的2名“优秀科主任”之一。
第三、虽然我们的手术量还不大,但含金量却很高。
杂交手术现场
在这一年里,整个哈特瑞姆心脏集团专家团队倾力奉献、通力协作,我们所做的性房颤心脏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例数居全国首位,而这一手术,被认为是性房颤治疗领域的专业技术。
我一直认为,医生集团应该是优秀医生的集合,而这必然会产生1+1>2的效果。这一点,我们在燕达医院实现了。
回首看,这些是我们的点滴经验
回顾这一年,我们不仅挺过来了,还正在欣欣向荣发展,很多人问我经验是什么,确实有,说出来,更像是感悟。
、感恩时代。
国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民营医院发展和医生多点执业。如果不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就不会有我们这一年的探索。
第二、感谢合作伙伴。
燕达医院
我现在深刻意识到,对于医生集团来讲,选择一个好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而这,需要机缘巧合。我们很幸运,燕达医院就是这样的一个合作伙伴。
燕达医院的李海玲院长小我十来岁,是位80后,但对医院发展却有着深刻的洞见和长远的眼光。
燕达医院在和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儿研所、北京中医医院…等诸多大型三甲医院合作的同时,也选择了和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合作,因为她意识到,二者互有优势。令我意外的是,虽然有迅速做大规模的经济指标压身,但她对于在民营医院普遍存在的那种杀鸡取卵式的过度医疗持强烈批判态度,更强调的是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她有个很形象的比方,燕达和哈特瑞姆合作了,那就表明二者已经结成“婚姻”关系了。哪一家的夫妻没有磕磕绊绊呢?我们之间有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但大家的初衷是一致的,那就是把这个家经营好。
第三、选对学科带头人。
科室病例讨论
谭琛大夫是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7名联合创始人之一,也是我们在燕达医院落地项目的负责人。
虽然我和她相识已经多年,但在过去这一年里,我还是对她刮目相看,没有想到她竟有如此大的潜力和能力…
谭大夫是科班出身,四军大的本科硕士,读完书分配到陆军总医院(原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工作,中间到阜外医院读博士,这期间一直顺风顺水,进步神速,是位众人眼中公认的优秀心内科医生。
和我们不同,她从体制内来到燕达医院可谓是从头开始的创业。对于多年已经习惯了每天有条不紊的日子的她,这一年里连续几天住到医院里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虽然她来燕达前没有当过科主任,但仅仅一年功夫,她就在科里竖立了崇高威信。科里的同事无论是比她年长的还是年轻的,都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拥护她。
第四、脚踏实地接地气。
谭主任参加义诊活动
在这一年里,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的专家们共在燕达医院出过158个门诊,举办了5次复杂疑难病例的多学科会诊,并举办了2次学术会议。
不仅如此,我们真真正正深入基层。一年只有50周,但我们给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医们讲课就有42场,进行社区义诊12次。
在中国北方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和基层医生情况到底怎么样?经过这一年的亲密接触,我们可能会比个别经常侃侃而谈的专家们更清楚…
谈未来,继续相信坚持的力量
经过一年多的迅速发展,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已经从创始时的7名医生扩展到30名医生(仍在继续增加中),而且其中几位已经走出体制,成为一家体制内外混合的医生集团。
作为国内心脏病领域家医生集团,我们绝大多数核心医生都是在40-50岁的年龄,而且所有专家仍天天工作在临床线,正因为此,我们深刻了解我国心脏病诊疗中的短板、心脏病患者的实际需求和他们所面临的难处。
心内二科收到的部分锦旗和感谢信
对于未来,我们会继续做好下面几件事:
①不断的升级服务
服务是医生集团得以生存的根本,打造以心脏病种为导向的多学科团队(MDT)一站式和个体化服务模式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也是我们从(zui)初的心律失常单一团队升级为包含心脏病各个亚专业的整合式心脏团队的主要动机。
②下大气力建成哈特瑞姆心脏专科医生和广大全科/基层医生之间的二级诊疗网络
在哈特瑞姆心脏之声公众号上,几乎每天都有为基层医生量身打造的,培训心脏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视频音频讲座,迄今已经有数百场之多,而所有这些培训材料,都是我们集团的专家们利用业余时间花时间精力原创的内容,生动实用接地气。在利用互联网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方面,我们走在国内医生集团的(zui)前列。
③强化医生集团内在建设,(zui)大限度释放医生团体的潜力
通过这一年多哈特瑞姆医生集团的实践,我深刻意识到,医生群体中蕴藏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
在我看来,在过去40年里,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人的次机会。14年之后的1992年邓小平南巡则是第二次机会。
再24年过去,始于去年的健康中国规划的发布则是第三次机会。而唯有这次机会,是献给广大医生们的机会。
在燕达•哈特瑞姆心脏中心整整一周岁的今天,展望未来,虽然前路仍困难重重,但我相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持力量,将带领我们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