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率不到1%,但一旦发生,灾难性结局会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彻底失败,造成患者残废,术后感染被视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zui)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鉴别感染性和无菌性假体松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确定。对无菌性松动可采用假体一期再置换术,无需长时间静脉应用抗生素。而感染因素造成的松动,多采用二期置换,需长时间抗生素治疗。
疼痛是感染的重要症状之一。对术后出现疼痛或疼痛性状发生改变的病人应首先考虑感染可能。血沉和C-反应蛋白常是判断一般感染的指标,但血沉属非特异性指标,很多时候,即使没有感染存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沉也可增高,有时6-12个月。与血沉相比,C-反应蛋白更具参考价值(正常值小于10mg/L)。C-反应蛋白值通常在术后第二天达到高峰,6-8周内恢复正常。当C-反应蛋白值大于20mg/L时,提示感染可能。
X线片上可出现假体松动、骨膜炎、局灶性骨溶解及多处骨透亮线等迹象。特别是当有迅速出现的花边状周围骨膜反应或骨溶解,而又没有明显的原因诸如严重聚乙烯磨损等可以解释时,应高度怀疑感染。
放射性核素扫描对诊断术后深部感染有一定的帮助。单独67镓扫描对感染的诊断价值也是十分有限。有些学者主张采用99m锝和67镓联合顺序应用、或者111铟标记白细胞扫描办法,来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关节穿刺或局部组织培养是诊断感染(zui)直接的依据。对高度怀疑对象,在局麻下,行关节穿刺,穿刺液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术中组织冰冻切片有助于鉴别假体的感染或者无菌性松动。一般认为如果术中冰冻切片发现有5处或5处以上,一个高倍视野单位下(×40)多形核白细胞数量超过5个,应考虑感染。
上述各种方法对诊断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无明确特异性,但综合各项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