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乘政策东风,携和合之势,行创新之举,一所区域医院自有践行和担当。
“‘一站式’服务增加群众就医获得感,大力提升区域乳腺癌整体防治水平。”10月12日,河北燕达医院(以下简称“燕达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正式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知名专家张保宁被聘任为该中心主任,负责指导中心的学科建设、临床业务及人才培养等全面工作,以期打造医院在该领域的优势学科品牌。致力于这一目标,燕达医院同步成立了“乳腺疾病诊治中心多学科诊治组”,组建“多学科整合团队”,以保障中心“一站式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念得以贯彻落实。
吴亦鸣、张保宁为燕达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揭牌
“志在满足区域医疗福祉,超前布局,与京津冀和全国各地优质医疗资源紧密协同,这是医院迅速立稳根基,实现学科飞速发展,同时顺利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根本原因。”燕达医院常务院长吴亦鸣告诉记者,“乳腺中心”的成立,是医院接下来数年,学科攻坚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近11年砥砺奋进的燕达医院,将进一步锻造基础学科平台和人才梯队,与区域和谐相融,共绘十四五发展新蓝图。
前瞻布局 审慎推进
“国家非营利性三甲医院、京津冀医疗合作示范医院、北京医保持卡实时结算医院、信用评价3A能力评价五星医院、群众满意的医疗机构……”官网上呈现的这些名头,昭示着燕达医院当下的发展“成色”。
河北燕达医院外景
“家门口看北京专家,享受北京同质医疗服务;跨全国31省市,异地住院持卡直接结算。”采访过程中,吴亦鸣在强调医院当下这些优势的同时,当然也希望外界不断刷新认知:燕达医院凭借区位的特殊性,加之政策助推和自身努力,其十余年间的成长和崛起,极大改观了区域医疗健康生态环境;作为一家非公医疗机构,已非简单作为“区域医疗资源的补充”而存在,逐步成为区域医疗体系中重要,甚至核心力量之一。
燕达医院座落于北京东,河北省三河市的燕郊镇。包括燕达医院在内,燕达康复中心、燕达养护中心、燕达医学研究院、燕达医护培训学院五大板块共同组成燕达国际健康城。医院设置床位3000张(其中康复床位设置500张, 分两期建设),于2010年投用;迈过三年多艰苦的初创期后,2014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背景下,成为三地首批协同发展试点单位之一,先后与北京朝阳医院、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达成紧密合作,多个学科得以迅速发展,医院整体实力明显提升;从2017年至今,成为“京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和北京多家医疗机构的二、三期合作被进一步夯实,医院学科群林立,口碑凸显,运营管理步入向精细化、高质量跃进的新时期。
燕达国际健康城
“经历过,才知过往之难,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更谨慎地筹谋未来。”在外界看来,燕达医院的迅速壮大似乎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但回顾过往,吴亦鸣表示,医院发展的每一步,不过都是踩在了“关键节点”上,并且一直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自2010年从英国留学归来加入集团至今,吴亦鸣是医院发展历程中的见证人和主要践行者之一。他介绍,在2006年的初始规划之中,集团将医院设立于燕郊,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其能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大局的重要阵地之一。但值得“鼓与呼”的,是集团从最初筹建,到中长期发展,做对了几件事:
其一是国际健康城概念下的五大板块设定。不光是背靠的“燕达地产”矩阵的惯性思考,更在于团队前瞻预见了医、教、研、养四大领域要进行深度结合。随着老龄化时代的临近,民众的健康需求必将不断发生变化,医疗机构的整体架构,也要从单纯的诊疗,向预防,向康养,向全生命链程维系演进;
其二,医院的定位,基于国家政策引领和区域需求。吴亦鸣强调,和地方所在环境相融,和区域医疗机构良性竞争,社会效益与经营效益并重,社会效益优先,是燕达医院管理团队最核心的出发点。“首先要认真听讲、听话,做乖学生,之后努力做成国家需要的,为群众服务的平台,之后再借力政策扶持,不断进行体系化创新。”
其三,组建稳固的管理团队和学科团队。在吴亦鸣的回忆中,自2010年起,作为李海玲院长为首的医院核心管理团队成员之一,他曾无数次挺进京津、“问道中原”、“南下求贤”。在和北京多家医院、全国多个医疗集团间洽谈合作过程中那些经历,可谓甘苦自知。
燕达设备
“事实上,医院的硬件早已经准备好了,但当时社会对非公医疗机构的认知和当下不可同日而语。”吴亦鸣表示,自新医改之后,虽然政策对民资医院的支持力度一再加大,但自上至下的宣贯和渗透到局部地区,“没有那么快”。
幸运的是,最大的契机于2014年来临。
政策助推 优势协同
“医院开业的第一个天,只有87个患者。”吴亦鸣介绍,医院对外开放的最初,只有部分科室基本就位,患者量严重不足。
他解释,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本地患者“小病去诊所、大病去北京”的就医习惯与思维难以迅速转变;另一方面,源于管理团队当初设定的医疗定位未能与当地群众就医需求相契合。
“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吴亦鸣坦承,2014年之前,医院历经艰苦的三年摸索期,经营与管理思路,一直在不停的调整。不过,亦在此过程中,燕达医院管理团队和全体医务人员身上,逐渐磨砺出两大优秀品质:一是踏实做事,二是勇于开拓。
这两大素质,为医院前行赋予了强大动力。前者,奠定了医院的发展基础;后者,目标在于借势共赢,和更多伙伴实现资源的协同联动。
困难面前,积极应对。三年间,医院深入调研、思考了平台的可承载能力后,除了面向全域大力宣传医院硬件优势,完善已有学科团队,坚定完善医养结合配套设施和一体化服务模式,还主动与地方政府,京冀两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接洽,和首都医科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学术院所展开深入沟通和互动;此外,还与埃森哲等管理咨询机构和多家医疗信息服务公司合作,构架现代医院管理流程,搭建智慧医疗平台。
2014年2月,“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出炉,“京津冀区域医疗协同”成为可能,燕达医院借势迈入发展新阶段。
“攻坚克难,准备充分,应时而动。”在吴亦鸣看来,面对新政策带来的红利,医院恰好走上风口:区域联动要求之下,医院实时递交出成熟而又全面的方案,得到了多方认同和支持。
把握时机,政策导向明确,和北京等地医疗机构的联动大大加速。2014年5月9日,燕达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建立共建关系;同年11月,先后和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中医医院达成专科合作;2015年年初,医院成为河北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
“现在回看,仅仅四年,医院之前存在的医疗服务总量不足,学科发展中的短板,以及人才梯队的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得到快速破解。”吴亦鸣介绍,随着“天坛·燕达脑科中心”、“首儿所·燕达儿科疾病诊疗中心”、“北京中医医院·燕达中医诊疗中心”的建立,以及和北京协和医院等医院专家团队实现合作,儿科、神经内外科、中医科、检验等学科实现了量和质的突破,医院发展正式步入‘快车道’,医护技平台得以不断完善和延展。
北京医保挂号窗口
“先有区域联动,后有医保协同。”2017年1月,北京市人社局发文,燕达医院成为“北京市参保人员持卡直接结算医疗机构”;同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文,燕达医院成为“京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同年5月,国家人社部发文,燕达医院成为“首期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医院成为北京之外,区域京籍患者唯 一一家可直接划卡结算,跨全国31省市异地住院持卡直接结算的医院。
住院结算窗口
在吴亦鸣看来,这是医院发展又一里程碑:区域近四十万“京漂儿”,周边希望在燕达进行“养护”的老人,对这一政策的施行欢欣雀跃。优质医疗资源帮扶下,更多急危重症患者被留在了燕达医院和当地。
“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步步提升的过程。”吴亦鸣回忆,2017年之前,在燕达医院里,多方参与,仅医保协同相关主题的讨论会就开了数十次。至今,仍能清晰记得那些张与会的面孔:有讨论进入僵持阶段时的焦躁,也有结果确定后的欣喜和激动。
点点滴滴汇聚成河,重大契机推进质效双升。第二轮攻坚发展阶段,燕达医院成功破壳出圈。
秉承特色 差异发展
“事物发展永远处于动态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吴亦鸣看来,至2018年前后,医院的崛起,大大改变了燕郊和三河市周边的医疗生态系统,医院在区域内的品牌形象实现活力焕新,协同发展的定位中有了更多的职责和担当。
旨在更好服务区域患者,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自2016年年初开始,医院正式启动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三年工程。“并非为了一块牌子,最根本的目的是致力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进阶。”自2014年起,医院门急诊量从10万人次左右,逐年翻番,至2019年已达70万;三、四级手术量逐年增加,至2019年年底,比例已达63%。
精心筹备,全面推进,历时900余天后,2018年12月4日,经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发文,燕达医院顺利通过三甲评审,医院品牌效应得以凸显,管理团队和全体医护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倍增。
燕达国际健康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朝阳医院签署补充修订协议
今年3月9日,燕达国际健康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朝阳医院签署了补充修订协议:朝阳医院在原有派驻的9位科主任、护士长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的科室和领域,新增派驻一名医疗院长,医务部、护理部、医保科科主任各一名,呼吸与危重医学科、急诊医学科、消化内科、肾病科、骨科、妇产科、胸心外科、心血管内科、中心实验室、病理科等临床医技科室医护骨干人员共计18名。其中,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杨新春正式受聘燕达医院医疗院长。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持续、全面搭建更为开放包容的平台。”吴亦鸣表示,接下来,包括与朝阳医院,燕达医院和多家医院的合作共建,均已步入第三个周期,正在打造合作共赢的2.0升级版本。
北京朝阳医院派驻团队
“凝聚共识谋新篇,接续奋斗再出发”。今年5月9日,燕达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共同举办了京冀医教研协同发展座谈会。该活动,是双方合作七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之一。过往七年间,朝阳医院累计向燕达医院派出162名管理、业务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管理创新、学科建设、人才梯队搭建等方面,前者赋予后者强大的推动力。
“强化优势,形成特色,补齐短板,创建集群”,这是燕达医院十四五期间的学科发展主战略:持续强化心脏、神内外、肿瘤、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等重点发展学科,巩固影像、超声、检验等平台学科,着力发展骨科、妇产、泌尿肾病、消化内科、普外科、和重症医学;同时,基于燕达健康城整体布局,提升医养康融合实力,医院将汇聚多学科之力重点发展老年医学科,精心打造为老服务的模式和品牌。
“‘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势在必行。因此,燕达医院专门成立健康管理部,开创性地将健康体检服务、社区公共卫生职能和互联网医院相整合,在患者的生命全链程管理上发挥更大作用。”吴亦鸣表示,医院在接下来数年内,学科发展不求“大而全”,将更为专注于学科特色和患者的健康获得感。只有这样,才能与周边的公立医疗机构形成互补,良性竞争。
燕达医院这一发展战略,仍然和医院所处位置息息相关。与燕郊一河之隔的,是北京市通州区。该区于2012年被确立为北京市的城市副中心后,携政策之力,发展迅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北京妇产医院通州院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通州院区等纷纷落地建成,接下来数年内陆续投用。
燕达医院核酸采集
李海玲院长慰问核酸采集工作者
“共融、共建、共享。”吴亦鸣表示,数年前,燕达医院便未雨绸缪,密切关注并接洽区域周边陆续涌入的优质医疗资源,制定了差异化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并行的的基本蓝图。相应的,已进入建设审批阶段、预计未来几年内建成的医院二期,将做“动态”考量,重点方向或关注于肿瘤中心和康复中心创建。
采访当天,燕达医院旁边,燕郊西出口立交枢纽正式通车,北京和燕郊之间,增添了一条更为便捷的渠道。吴亦鸣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燕达医院的目标就是“疏堵结合”,一方面是将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疏解到本地,高质量满足居民便捷就医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做好北京东大门的健康守护者。吴亦鸣特别指出,在疫情期间,燕达承担起的是区域重大公共卫生的联防联控工作,例如,向三河红十字会捐款100万元用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投入500余万元率先建成北三县地区首家核酸检测基地并完成域内近120万人的核酸检测任务;自2021年3月至今,医院已累计为燕郊区域百姓接种疫苗接种16万人次...在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燕达不仅没有缺席,反而走的铿锵坚定。
“持续致力区域百姓医疗福祉,做有品质和有温度的医疗,燕达自有格局和愿景。”吴亦鸣最后表示。
文/《中国医院院长》记者 吴佳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