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俗称的“耳仓”,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耳疾,即先天性耳前瘘管。部分耳前瘘管患者有家族遗传史,临床中也存在散发的病例。耳前瘘管多发生于耳部的周围,最常见的位置是位于耳廓的前方皮肤,出现一个小孔或者小凹陷。当然也有少数瘘管出现在耳轮脚的末端,或者是耳甲庭、三角窝内,还有可能出现在耳廓的耳后沟附近。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临床表现
耳前瘘管未发生感染时,通常所在的皮肤位置并没有异常的表现,某些时候会出现少量分泌物从皮肤的瘘管口排出,有时可能会有异味,通常无需格外关注。
耳前瘘管在发生感染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首先是局部皮肤膨大隆起,在瘘管周围或其他邻近位置出现局部红肿,患者会有疼痛感,炎症发展到一定程度还可出现自身破溃,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这是典型的耳前瘘管感染期的临床表现。还有部分耳前瘘管感染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只出现局部红肿,有轻微不适感觉,并没有进一步破溃,这种情况可能是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强或者是应用了抗感染的药物,炎症被部分控制,未发生更严重的感染。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治疗
先天性耳前瘘管在未发生感染时,无需进行特殊治疗,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不要对瘘管部位进行挤压,保持皮肤卫生;耳前瘘管一旦发生感染,就需要进行医疗干预。在感染初期通常表现为局部轻微的红肿、疼痛,这种情况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生素或者静脉注射抗生素。
经药物抗炎治疗,多数患者的炎症会逐渐消退,但也有部分患者的炎症会继续加重,瘘管周围组织出现糜烂坏死及脓性分泌物,这时需要进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性分泌物,同时要应用抗生素药物控制炎症,当炎症得到有效控制后再行手术切除。
如经上述治疗,炎症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持续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可到医院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手术切除。在耳前瘘管切除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切除周边的糜烂肉芽,进行切口的缝合,关闭皮肤创面,达到一期愈合。
为什么耳前瘘管感染通过药物治疗或切开引流,炎症已经控制,还需要手术治疗? 这是由于耳前瘘管发生感染后,瘘管的完整性就会遭受破坏,瘘管内的污染分泌物侵犯到周围组织,容易再次引发感染。因此耳前瘘管感染在控制炎症以后,最好尽早进行手术切除,避免其再次复发。
耳鼻喉科通讯员黄雅萍供稿、融媒体中心编辑
2021年10月(燕01总第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