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长林、梁金凤、封国生】
当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医疗卫生作为区域内影响(zui)为广泛的民生环节,是改革中首当其冲的大事。其实,京津冀“医疗一体化”不但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也是解决医改难题——“看病难”的(zui)好契机!
目前,京津冀三地的医疗资源并不均衡,北京仍占据(zui)优质的医疗资源,以医疗实力(zui)为知名的三甲医院为例,目前北京有48家(尚待开业的大型综合医院也计算其中),占全国三甲医院总数近7%。若以“十万常住人口”为基数计量,排序三甲医院平均覆盖人口,北京市毫无争议。京津冀三地的目前基本情况见表1。
表1、京津冀三地的行政面积、人口及三甲医院数量
北京市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看病中心”。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字统计,2013年全年北京市的三甲医院外来就诊患者已逾3000万人次,其中近25%来自河北,意味着每年有超过700万人次的河北省人民为看病而进京。另一组数字显示,2011至2013年,河北省三级医院和环首都14县(市、区)二级医院,首10个转诊病种每年转诊超过1万人次以上,这部分人员几乎全部流向京津二地。这些数据也显示,河北省的医疗资源远远落后于北京及天津两市。而医疗消费有就医选择具有“就高性”的特点,患者都希望找高水平、高职称的医师就诊,造成了河北省当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不需要排队,但群众不愿意前去,而都涌向北京的大医院的现实问题。由此可见,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医疗资源布局未来应首要倾向河北省。这不仅体现国家京津冀战略发展的大思维,也有效缓解北京市日益凸显的拥堵、无序、污染等城市病表现。
京冀医院联姻短期见成效
目前,北京朝阳医院与河北燕达医院联姻共建已经近半年,已共建成为河北三河市惟一一所大型综合医疗机构,已成为京冀两地合作办医模式成功的典范。成熟运转多年的河北燕达医院为民营资本,通过与北京优质公立医院的共建办医,已形成两者相得益彰的局面。
两院合作以“患者不动,医生动”的模式,主动输出专家至河北燕达医院,补充当地医疗资源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北京的专家带来了国内外(zui)为专业的医疗理念、规范和技术,在河北本地“播种”,留下一支“不会出走的医疗队”,实现了共建医院与北京优质医院具有同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目标。
河北燕达医院参照三甲医院规格建院,前期曾因缺乏优质医疗人员进驻而闲置,高端的病房及各类国际专业的设备设施等医疗资源大量浪费。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推动了北京市朝阳医院“联姻”河北燕达医院,共建全新的河北燕达医院。在北京朝阳医院医疗队伍“植入”后,河北燕达医院多个临床专科取得突破性进展,患者人数及手术量均呈现大幅度上升。多名北京朝阳医院专家shou次在院内开展各类新兴医疗技术,如其泌尿外科、心脏中心等都开展了国际ling先水平的手术,并且打造了消化、普外、妇产等优势科室,开展的高端手术包括复杂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房颤的射频消融、心脏的再同步化治疗以及复杂心脏病杂交手术等。两院在联姻后,短期内就获得了京冀两地合作办医方面的巨大成功,河北燕达医院成为了“北京朝阳医院河北院区”,在医疗水平、人才引进等方面有了巨大的突破,将优质的医疗技术真正带到基层,并留在了县、乡、镇基层,从根本上强健了河北省本地的医疗卫生水平。河北燕达医院的资源得以实际利用,让当地的医疗水平逐步获得提升;而三河市百姓则可以从“进京看病”的困境中解脱,可在“家门口”获得高水平的京城医疗服务水平。而北京朝阳医院的医疗团队也因此具备了开拓、进展的空间,得以更充分地发挥品牌及人员价值。这样的一举“都”赢模式,未来应予以复制及推广。
区域医疗协同少不了政策扶持
对于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建设,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极为关键,核心为实现医保互通,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机制。目前,京津冀三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医保制度并存,城乡居民总参加率维持在95%以上,接近“人人享有医保”的目标,但上述各项医保,处于主管机构割据,各自为政的境遇之中,存在报销比例存在统筹层低,统筹不统一、药品报销范围、医疗信息化水平差距等现实问题。其中,(zui)为突出的是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基金的统筹层次偏低,部分还停留在地市,甚至区县一级,医保在县级以外地区就医将会受到限制。由于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悬殊,缴费比例和支付水平也各不相同。
这一情况在三河市与北京地区医院共建的实际运行中也有所体现。调查显示,三河市距离北京非常近,直线距离在60公里以内,而其东部(zui)近的燕郊镇距离北京CBD商业中心区仅不到30公里,而且这里距离顺义、怀柔、密云也非常的近,这一地区人口数量庞大,并且还居住着一些特殊人群,即在北京工作北京参加社会保险但居住在燕郊的人群,就是这样一个拥有近百万人口的地区,虽然已经拥有像燕达医院这样的高水平医疗机构,但依然未能普惠大多数的群众。目前,去河北燕达医院就诊的北京患者就存在垫付费用、面临申请异地安置医保繁琐手续的障碍,这些都是限制京城居民“内流”就诊的极大障碍。
因此,要让医保跨统筹区实现互通,(zui)重要的在于要提高医保基金的统筹层级,统一各地标准,让医保卡的通达范围变宽、变广。不难看出,实现异地医保也是有力调节河北地区居民原地就诊的重要杠杆,并能缓解京津大医院一号难求,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冷冷清清等医疗资源失衡的局面。
然而,由于医保异地结算需要医管局、卫计委、人社、财税等多个部门参与其中,改革涉及多方协作,因此三地协同的步伐非常缓慢。笔者在此呼吁,对待关系大范围民生问题的重大政策上,有关机构应该开通“特事特办”的绿色通道,建议能否由一、二个主要部门牵头,形成改革小组,加速完成三地医疗协同的改革。
笔者也认为,着眼于京津冀三地的医疗现状,推动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关键在于北京城市医疗卫生功能疏解,要响应国家卫计委确定的“中心限制、周边发展,综合限制、专科发展,院内限制、外溢发展,单体限制、系统发展”的总原则,同时将河北省定位于“继续强基固本,提升河北全省服务水平”,实现由“被动输出”转为“主动疏解”。同时,医疗资源具有稀缺性,实现京津冀三地医疗的发展,无法只依靠于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尤其河北地广人多,经济水平明显落后于京津两地,医疗水平在这里的长期解决之道,有赖于通过协调区域分配与布局合理化,全面优化利用优质医疗资源,形成京津冀三地互助互补,达到有所谋划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三地的医疗情况、资源、需求的统筹发展,提高河北省全省的医疗水平,促进这里医疗事业的良性可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