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
擅长:复杂疑难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包括疑难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判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综合防治、房颤的导管消融和内外科杂交手术、外院消融失败的复杂疑难心律失常的处理等。
同时兼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全国委员兼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脏起搏学组组长、全国房颤工作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心电生理学组成员、《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和《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编委、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考试专家委员会会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十届委员会委员、第25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2011)获得者。
教育经历:1989-1994年就读于山东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95-1998年于郑州大学医学部攻读心血管内科学硕士学位;1998-2001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心血管内科学博士学位。2001-2011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房颤中心工作,2011年后工作调动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2004年赴德国汉堡St.Georg总医院师从国际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专家Karl-Heinz Kuck教授和欧阳非凡教授研修电解剖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房颤导管消融术,为此项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2010年,师从房颤消融之父——法国波尔多大学Haut-Leveque心脏病医院的Michel Haissaguerre教授学习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术和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临床特长:迄今已完成各类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5000余例,尤擅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是国内该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之一,曾到国内数十家三级甲等医院指导/演示房颤导管消融术。临床实践中,倡导房颤导管消融术式的个体化和全程关爱治疗模式。房颤的个体化消融旨在定量评估房颤维持基质的基础上,通过小的消融损伤实现治疗好的消融效果;而房颤消融治疗全程关爱模式,则是指通过房颤治疗团队的协同和制度化的随访流程,使得患者在房颤消融术前、围术期和术后均得到专业治疗团队的指导,从而zui大程度的降低手术并发症,并提高治疗依从性。
主要临床技能:
1.房颤导管消融治疗: 2001-2011年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房颤中心工作,做为核心术者。同时是我国批房颤消融术者,也是迄今个人完成例数最多的术者之一,经验极其丰富。主要贡献包括:①证实环肺静脉隔离术时线上补点优于肺静脉口部补点;②开创性房颤药物辅助下的个体化消融术式;③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的多学科团队管理;④国内开展房颤心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消融的术者之一。
2.复杂疑难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作为我国心律失常领域临床功底zui扎实的中青年专家之一,拥有以下临床技能:①疑难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判读和机理解释;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综合防治,是国内能够独立进行室速心外膜消融的少数术者之一;③复杂房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曾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无冠窦房速的心房激动特征;④心脏性猝死的无创危险分层与预防。
荣誉获奖:过去十余年间,曾先后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北京市卫生局“215工程”首批学科骨干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等多项人才工程;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学术奖励六项;并被授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吴英恺青年医师科技奖”一等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及“全国优秀科研工作者”等荣誉。作为课题负责人曾先后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项目”等课题近10项。迄今发表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1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zui高者为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J Am Coll Cardiol)。